载板电镀加工的成本核心由 “材料 + 工艺 + 产能 + 辅助” 四大类因素构成。
核心成本构成因素
原材料成本:占比,主要是镀层金属(铜、镍、金等)的价格波动,以及电镀液、添加剂等耗材费用。
工艺相关成本:包括前处理 / 后处理的化学药剂、水电能耗,还有高精度设备的折旧与维护费用。
产能与良率成本:批量越小、良率越低,单位成本越高;复杂载板(如细线路、厚镀层)的加工难度会增加工时和报废率。
辅助与管理成本:涵盖检测(镀层厚度、附着力等)费用、人工操作成本,以及环保处理(废水、废气)的合规支出。
核心工艺要求
镀层精度:厚度公差需控制在 ±0.1μm 内,镀层均匀性误差不超过 5%。
适配细线路需求:针对 IC 载板的微线路(线宽 / 线距<20μm),需避免镀层桥连、空洞。
材质兼容性强:需匹配 ABF 膜、BT 树脂、陶瓷等不同载板基材,不损伤基材性能。
关键技术
电镀液配方:例如酸性铜盲孔填充电镀液通常为高浓度的铜(200g/L 至 250g/L 硫酸铜)和较低浓度的酸(约 50g/L 硫酸),并添加抑制剂、光亮剂和整平剂等有机添加剂,以控制电镀速率,获得良好的填充效果和物理特性。
添加剂控制:通过控制添加剂的浓度和比例,利用抑制剂、光亮剂和整平剂的不同作用,实现盲孔的自下而上填充,避免大凹陷、敷形填充等问题,同时保证镀层的均匀性和表面质量。
通讯载板电镀加工工艺流程
前处理:包括对载板进行激光钻微导通孔、去钻污等操作,然后用化学镀铜或碳直接金属化工艺等进行初级金属化,形成一层薄的导电晶种层,为后续电镀做准备。
图形电镀:在经过前处理的载板上,通过光刻技术形成图形,然后进行电镀,在线路 / 焊盘区域电镀厚铜,通常厚度在 5-20μm,以实现电流传输与芯片键合支撑。
表面处理电镀:根据需求在载板表面电镀镍、钯、金等镀层,如采用 ENEPIG/ENIG 工艺,提升焊盘的抗氧化性与键合可靠性。
后处理:电镀完成后,进行清洗、烘干等操作,去除表面残留的电镀液和杂质,然后对镀层进行检测,如检测镀层厚度、附着力、孔隙率等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。

